许多人映像中最早的茶馆是从路边开始的,以金庸小说为甚,挂个茶字,一张桌子一个茶炉子,一群武侠一句话就开打的那种。然后有搭棚,实木上盖稻草、多了几张桌加上大茶壸,叫茶庄。
文革中茶馆都被关掉,全民用大大小小的瓷缸喝茶,瓷缸上印红色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后来成为重要的文革物件,有人专门收藏。
1980s
80年代中期,香港台湾人拥进大陆,茶馆陆续重现,主营阿里山茶铁观音和普洱,商业街(一般都在二楼以上或者商住房的裙楼),1988年北京建了老舍茶馆,属二商局,摆上八仙桌,于是,茶馆成为一个行业。
1990s
再到90年代各种老门板老窗户竹帘堆拼的茶空间,居寺庙、或写字楼之中,再升级到老宅老街,如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模式一步一步演变。
2010s-今
2015年统计数达到5万余家,从业约20余万,但2020年疫情影响,应该是下降数。
01、茶馆的窘境
茶馆在丰富城市风貌和生活方式方面起到很大作用,同时,也曾是重要的文化地标和茶叶市场渠道。但近年来,茶馆普遍经营艰难。
一方面,伴随着消费者需求迭代,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个性表达的新中产消费群崛起,带动了消费升级,茶馆原有的定位难以匹配新兴消费群体,获客困难。
另一方面,茶馆的磁石效应已经消失,离线经营,难以引来关联客流,带来交叉消费。缺乏吸引力、没有竞争力,消费者日渐远离,复购率降低。
再次,茶馆的空间布局场景个性,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商业的需求,坪效比较低,导致茶馆难以为继。
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新茶馆也在兴起,主要居于商业区、写字楼、园区甚至住宅,以自助式、共享式、开放式为特色,不再限于纯饮茶,有花草养生调饮和中西点,完全针对主流消费,为社交服务。
02、两种思维
01、策展型理念
百联集团与锦江国际集团对经营状态不佳的淮海路中段进行重新开发,将7000平米的原第一百货淮海店和近18000平米的锦江国际购物中心商场,彻底改造成策展型零售理念的“TX淮海 | 年轻力中心”。
在面向淮海路的高达40米的中空立面上,雕琢一座透明屏幕与真山真水真绿植结合的瀑布,在项目广场和外立面上,打造一场代表上海的数字多媒体艺术演出,是传统业态进阶升级的榜样。这个思维适应于大型体验型茶文化空间。
02、场景营销理念
场景是通过搭建特定人群需要的工作生活场景,达到吸引人群,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途径。场景化是一种应用场景,将创新要素、文化要素融入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思考方式,其本质是以场景链接万物。“场景营销”是各主体通过场景经营,实现流程再造、价值增值的一个过程。
场景营销的文化内核在于:将不同的文化要素融入特定的时空,实现特殊的功能,特别是文化功能,将促进组织方式创新。
两种思维目的都是为了赢得用户心智。
03、三种功能
01、商品力
无论新老茶馆的茶普遍不太好,不是说茶馆不愿意,是无奈,一是自身采购力不强,不具采购谈判能力,对高质高价的老茶也没有识别能力,一味以第一人称讲故事;二是迫切需要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优质供应链赋能。
02、储存
茶馆为会员用户提供小批量茶叶储存服务,通过储存服务链接用户,提高粘性和复购,小存茶柜、存茶罐都能较好解决问题。
03、冲泡
茶馆兼产品、场景和冲泡于一身,老板既是产品经理又是门店经理还是冲泡师,其实很难做好服务。茶馆老板真正懂的茶始终是有限的,应该把精力放在产品传播和场景维护并获得收入利润。而冲泡应该从茶馆分离出来,由冲泡师提供分层分级的服务,以专业去和用户互动,提高粘性增强用户体验。
升级产品、代会员储存是茶馆应该能做好的事,把冲泡和用户互动交给冲泡师,既调整收入结构增加收入又能共享客流。
茶馆属于中国,其文化属性并没有改变,创新才能留住茶馆。
吴晓波说:体验经济,美好爆发。中国从2019年到今年,是一个过剩的市场,什么东西都过剩。老百姓为什么买单呢?不再为必需品,他们只会为自己的美好生活体验买单。
(图片|部分源于网络,文字|茶刻,转载自: 古往今来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