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相聚茶馆的深层次精神追求
茶馆繁荣的社会基础
中国茶馆的生生不息,几经兴废,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因为它根植于中国几千年传统的社交礼俗的价值观和深厚的文化淀积的沃土之中。
据《古今图书集成》载:“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因为君子以道义相交故淡如水;小人以势力交故其甘如醴。古人曰:“水淡而散于五味之合,则无不调,故曰淡以成;而醴而至于沉湎则败德,故日甘以壤。”表明交往礼俗反映出中国社会所有生活层面一种独特的文化信息。这种信息,影响着人们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平衡。茶馆、茶肆则为君子之交,礼尚往来最早的一个公共平台及首选之地。
一、人际交往的首选之地。
“君子之文”在中国蔚为传统。特别是中国知识界,历来以清高自居,鄙视市井的“小人之交”。文人的交往,是因为他们最熟悉古代文化传统。知识分子曾一度是掌管天命与先祖全部奥秘与智慧的特殊职业人群,是对传统礼节与伦理道德最熟悉的特殊社会阶层。因而他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经典文化,故对礼俗传承有相当的影响力。
所以,文人之间“礼尚往来”是后世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又因为知识分子与民间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而对民俗有极大的改造力。在民俗对上层文化产生影响的同时,“文化图腾”意识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将“文人文化”吸收到民俗文化之中。因而在整个社会产生了“君子之交”的价值观。并使这种价值观在古老人际交往行为规范中有所体现。
而古代礼俗伦理的妙处,就在于将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行为统一在“和”与“合”的前提之下,从而伴随着一种清逸、超脱的身影并体现在彬彬有礼的招呼应酬之中。
所以,“君子之交”又是一种诚恳、务实、独立的交际态度。所谓“诚恳",是不以“虚词”赐人,不动辄称兄道弟,故作亲热、凭空许诺。所谓“务实”者,是实事求是地尽力而为,力所不能及之时,君子,有丧者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不问“其所欲”,于客者不问,其所舍,否则的话,“问其费”、“问其欲”、“问其舍,又没有为人分担忧愁,排难解忧,问了也只是多余的。
用现代的话来说,似乎有“伪善”之嫌,这是交往不真诚的表现。所谓“独立”者,是指交往之中保持独立人格,不轻易陷入某个小圈子之中。
所以后人对“淡若水”之“水”的性质做了“散于五味之合,则无不调”的比喻,这个比喻很恰当地道出了“淡如水”的价值所在。
以上,可以认为是中国人重视“礼尚往来”的伦理基础。更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喜欢相聚茶馆所遵循的深层次精神追求。
(资料来源:《茶文化学》第三版,转载自:悦读茶书会)